生如逆旅,一苇以航
作家七堇年有一句很励志的话:“凡心所向,素履以往;生如逆旅,一苇以航。”做一件事,信念比能力重要。很多时候,我们无法专注一个目标,做事常常半途而废,实际上是缺乏坚定的信念。一个人,只要明确了路线,就要毫不动摇地走下去,哪怕是穿着草鞋,也能登上巍峨的山巅,哪怕生命是一条逆行的河,即便只是乘坐一叶扁舟也能航行到远方。诚愿吾辈青年于逆旅中,一苇以航,方能不利微芒,造炬成阳。
意外的缘分
我和法学的缘分,源于意外。
可能和很多立志从事法律事业的同志不同,我是被调剂至这个专业的。高考后,我的第一志愿为国际贸易,因为服从专业调剂,我被调至法学专业。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片刻,很是恍惚。但是转眼想想,这个专业可以远离高数,对于数学成绩一直垫底的我来说,算是万幸。
就这样,在命运之手的推动下,我来到法学专业。当时懵懂的我并不知道自己将肩负什么样的责任,就这样误打误撞,开启了和法学的不解之缘。
2015年,毕业后在长沙工作了一年的我,考进了平江县检察院,开始重复着“单位、法院、看守所”三点一线的日常。不同的是身份的不断转变,我从陪着提审开庭的小跟班,成长为协助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助理,再到成为一名员额检察官。
从办理的第一个案子中收获的细致
我还清楚记得,办理的第一个案子是一起盗窃案。案情很简单:冬天的一个深夜,犯罪嫌疑人刘某在路边,随机选取小汽车,以拉车门的方式进行试探,从多辆小汽车内窃取财物共计一万多元。案发后,犯罪嫌疑人被捕,认罪态度良好,但身无分文,无法退赔。我的审查报告写得很详细,但是关于赃款去向,却只能简单写一句“所得款项均由其挥霍殆尽”。因为每次提审,刘某都是支支吾吾,只说将所有赃款用于日常开支,不肯多说。当时,指导我的检察官前辈看完审查报告后,眉头一紧,指着这句话对我说:“这个盗窃金额不算小,短时间内的日常开支是不需要这么多的。而且嫌疑人没有犯罪前科,只实施了这一次盗窃行为。所以,这个案件有些细节还需要再核实,明天我们再一起去找嫌疑人仔细问问吧!”第二天,前辈带着我再次到看守所提审。经过他多番释法说理,刘某才说出原因:家中只有母亲与自己相依为命,家境贫寒,自己也没找到工作。前段时间,母亲查出绝症难以支付治疗费用。所以,有次深夜从医院照顾母亲出来,看到停在路边的车辆,试探性拉开一辆车门后,便鬼迷心窍实施了盗窃行为。之前,不愿供述盗窃钱款的去向,也是因为想截留款项,以用作母亲的治疗费用。听到实情后,对于自己的不细致,我很是羞愧。前辈用眼神鼓励着我,然后带着我将案件的一个个细节核实清楚。最终,法院也因为刘某具有坦白、退赃等情节对其判处了较轻的刑罚。所以我常想,如果不是前辈的经验指引,我的检察生涯肯定会留下难忘的遗憾。
参加工作以来,我先后在侦查监督科、刑事检察局等多个刑事一线办案部门学习,总会听到前辈们的谆谆教诲:“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。你从学校毕业没多久就进入检察院,社会和生活经验相对缺乏,结案容易,办好案子却很难,所以要细致,要多问多考虑。”我谨记每一位带教检察官的教诲,在案件的办理中再三提醒自己,一定要细致再细致,不放过任何疑问,只有这样,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,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。
法律的温情一面
法律不只有严厉,还有温情的一面。记得在几年前,一个初秋早晨,我迈着急匆匆的步伐像往常一样走进看守所准备提审。那次的案件人数众多,时间却很紧张。案件中有两名嫌疑人是夫妻关系,我先审讯的是丈夫李某。当询问到家庭成员情况时,这个沉默的男子潸然泪下,说家中还有一双正在读高三的双胞胎女儿,成绩都非常优异,正在冲刺高考。原来,李某在长沙某广告公司就职,妻子是家庭主妇。为了挣钱贴补家用,妻子接受娘家弟弟的邀请,参与为上游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。因一念之差,李某也将名下的银行卡交由妻子实施“跑分”转账操作。案发后,李某及妻子、小舅子都锒铛入狱。后来,在深入了解下发现,李某父母和岳父母的自理能力较弱,要么是患有癌症,要么是卧病在床。而两个孩子都在江西老家寄宿学校就读,每周李某会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将生活费交至班主任。然而,到了孩子高三冲刺的紧要时期,夫妻两人都被关押在看守所,班主任已经连续几个星期没有收到孩子的生活费,更是对这个家庭的变故一无所知。接下来的讯问中,我逐一核实案情,在基本查明案件中每名嫌疑人的具体行为和作用后,又联系办案单位补充几名嫌疑人的家庭背景、现实表现情况等资料。通过厚厚一摞的疾病诊断资料和证明材料、孩子们的成绩单等,纷纷印证了李某所供述的事实。在综合考虑李某具有自首、从犯等情节的基础上,酌情考虑其肩负赡养、抚养义务等特殊情况,我们最终对李某做出了构罪不捕的决定。李某回到江西后的一天早上,我便收到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、两个孩子的成绩单复印件和一面锦旗。那天早上,阳光很好,看着窗外的绿叶,我倍感温柔也深受鼓舞:作为一名检察官,每天一个案子接着一个案子的办理,接触的基本都是社会的阴暗面,逐渐也会觉得疲惫、悲观。但也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办案中,让我逐渐学会思索,从社会的阴暗面发掘积极温情的阳光面。是的,我始终相信爱无界限,法有温度,威严与善良需并济,惩罚犯罪的同时让当事人彻底悔改才是司法的最终目的,也是我,作为一名检察官的使命所在。
且行且思且成长
到了2023年,我被岳阳市检察院抽调参加“第七届湖南省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”竞赛。在出发前往市院参加集训前,平江县院的李华检察长等领导纷纷嘱咐我:“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备赛,珍惜来之不易的参赛机会。”
没成想,集训时的第一次模拟考试就给了我不小的打击。看到惨不忍睹的模考成绩,面对来自市院和兄弟院的优秀前辈、同行,我感到毫无信心,甚至偶尔心生退念。
但是我也知道,错失这次机会,下一次我很可能也会找理由躲开其他挑战。于是,我痛定思痛,完全沉下心来苦练内功,向前辈学、向案例学。面对今年新增的检察策论考试和占比极重的辩论,开始调整备考策略,迎难而上。
那段时间,我每天背诵最高检等法律公众号发布的优秀文章,学习前沿检察理论方针政策,反复观看备赛团队提供的辩论赛视频……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同事们和备考后援团的帮助下,我逐渐将搜寻的复习材料进行学习并吸收,同时也和共同备战的战友们相互分享、交流,共同提升。回顾集训时的点点滴滴,脑海瞬间会浮现出很多画面。但印象最深刻的,应该是每晚10点半之后,在漫天星光和薄雾笼罩的路灯照射下,我和集训的伙伴们从办公楼回到住处的场景。
在经历一天学习之后,我们每个人被疲惫包裹,话都不想多说。路上,车辆和行人寥寥无几,我们一边走,一边感受着一种满足的喜悦。因为,那时候的每一天,我们都像一块被拧干的海绵,不断地吸收知识,不断地丰富自身,不断地朝着构建完整刑事法学体系前进。最终,我也在比赛中收获了湖南省“十佳公诉人”称号。
回顾过往,我和法律工作的缘分始于意外,落脚于心甘情愿,再到现在的满心自豪与欢喜。从事法律工作的时光中,我有过抱怨,有过委屈,但从未有过后悔。经过多年的磨砺,岁月回赠我的是对公平正义更深刻的理解,是对服务群众更朴质的情怀。凡心所向,素履以往;生如逆旅,一苇以航。未来,我也将继续在平凡的检察官工作岗位上,继续用心做事,继续践行一代又一代检察人无悔的梦想与荣光。
作者简介

余娟娟,女,1991年2月出生,现任平江县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。